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汽车材料学院简介

汽车材料学院始建于1981年,前身为第二汽车制造厂职工大学热加工教研组。1982年9月,成立第二汽车制造厂职工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1983年6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成立,设金属材料及工艺系,1993年更名为材料工程系。2013年4月,在学校全面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开始迅猛发展。2025年1月,学校再次进行学科学院优化调整,学院更名为汽车材料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工程系、增材制造工程系4个教学机构;有党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3个行政机构;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材料加工工程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程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4个学生实习实训实验中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6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0人;博士56人,占专任教师53%。教师中有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省政府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1人、入选湖北省晨光托举工程6人、十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市科技领军人才1人及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人。

学院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4个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2个校级研究所;建有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汽院分场所)、湖北省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汽车轻量化材料及连接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10余个。近3年,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的科技开发项目1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结合科研工作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210余篇,其中百余篇被SCI、EI检索收录;建成省级课程12门,出版专著教材15部。

学院依托的“汽车材料与轻量化制造”学科群是湖北省“十四五”优势特色学科群,拥有硕士点2个,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为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汽车轻量化用金属材料”“车用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材料成形加工新技术”“材料成形装备及自动化”“增材制造与材料表面技术”“新能源汽车材料”等领域形成了6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学院还拥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增材制造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试点建设专业,2020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试点建设专业, 2023年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省级一流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湖北省一流专业;增材制造工程与电子封装技术为新工科专业。

学院一直以来依托东风汽车公司等国内大中型汽车企业,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鲜明的汽车工程能力培养特色,成为全国知名的汽车工程材料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因汽车工程背景深厚,具有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勤奋踏实等特点,深受汽车企业、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等的青睐。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超90%,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东风汽车公司、比亚迪股份、郑州宇通、武汉航胜、天津英创、苏州奥杰等国内外大中型汽车企业。学院构建“全程化、立体式”学术发展培育体系,通过博学讲坛、科研导师、生涯教育,系统性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在此培育模式下,学生考研升学人数持续突破:2022-2024年共有150余名毕业生被各大高校录取。

学院秉承“诚勤博实”的院训、“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汽院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三步走”战略目标,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未来”为核心,构建智慧化、个性化、工程化的学习生态通过专业升级、课程重构、强师赋能与校企协同,培养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人才。


(数据截至202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