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科研创新火花,增强学术交流氛围,4月24日,由我院主办的育材论坛之博学讲坛第12期、育材论坛之研途讲学第11期学术晚茶活动在强国楼520会议室顺利举行。刘峰副院长、骨干青年教师及材料学院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晚茶活动,刘峰副院长主持本次活动。
本次博学讲坛主讲人为何超博士,作主题为“织构的正交各向异性对镁合金板材成形行为的影响”的报告;研途讲学主讲人为王羽昕、邱泽旭两位研究生同学,分别作主题为“高炉风口小套结构及设计工艺优化”和“柴油机硅油减振器设计与软件开发”的报告。

何超博士2024年11月加入我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先进轻合金的制备与强韧化理论以及轻金属材料精密成形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其报告研究采用准原位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系统研究了挤压态Mg-2Gd合金板材在杯突试验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与变形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挤压态Mg-2Gd板材(0001)基面织构的正交各向异性直接决定了其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特征,并显著影响杯突试验中宏观裂纹的扩展路径与萌生位置;(2)结合有限元模拟结果和准原位EBSD表征分析得出:尽管杯突试样在挤压方向(ED)和横向(TD)的几何等效位置具有相似的应力状态,但其滑移系激活比例及动态演化过程表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理解镁合金板材织构特征与成形性能的关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王羽昕同学,导师为李峰光教授,研究方向为零部件结构仿真。其报告阐述了高炉风口小套结构及制造工艺优化研究。对风口小套三维建模进行仿真计算观察温度云图和水流速矢量图,优化风口小套初始结构。确认结构后研究入口水流速、前端材料、涂层、水垢对风口小套冷却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对风口小套的失效形式的研究和实验改进其制造工艺。

邱泽旭同学,导师为陈荣创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振动与减振。其报告中阐述了柴油机扭转振动理论,由运动方程推导出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的求解方法,之后对硅油减振器进行力学模型分析,推导出扭转刚度、阻尼、惯性环转动惯量、壳体转动惯量。由于硅油粘度在实际工况下是非线性的,所以研究了用迭代法求解不同转速下的阻尼和发热量,由此得到硅油减振器的温度,最终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硅油减振器尺寸,以便达到最佳减振性能。将上述所有建模编写为一个软件,最终通过发动机台架实验测试建模的准确性和软件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