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专业介绍 >> 正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2025-04-29  点击量:


一、专业概况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开设的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是国内较早建立的该专业高校之一,1998年改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年被列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2011年入选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2020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该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专业,是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技术主要专业,该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好,就业面非常宽。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历程

本专业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立德树人、政治正确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拥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一流的双师型队伍,建有2个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和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2个科研创新团队。本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600余人,专职教师35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拥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4人,聘有楚天学者、彩虹学者和湖北省产业教授共3名、企业兼职17名。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5.7%;11名有博士学位;11名从企业引进、17名学校安排在企业实践锻炼1年以上,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达到80%。

本专业的实验实训主要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汽车工程、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物理实验校级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制以材料成形工艺为主线,并保证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开出提供条件,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有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20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

 

丰富多样的实验教学资源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与汽车产业需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材料成形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养、组织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形工程领域从事技术开发、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和生产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学生毕业率在99%以上,获学位率在94%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将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目标1: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材料成形工程问题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目标2:能运用现代工具在以汽车为代表制造业进行材料成形领域相关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研究和生产管理,具有创新精神。

目标3: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目标4: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跟踪材料成形技术前沿,能在跨文化、跨学科团队中工作和学习,实现职业发展。

三、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成形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识别和表达材料成形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文献研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及影响因素。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前提下,能够设计材料成形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设计计算优化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材料成形工艺过程系统、工艺工装,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材料成形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成形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材料成形过程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能合理分析和评价材料成形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材料成形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制约,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材料成形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就复杂材料成形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材料成形工程项目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核心课程

本专业根据汽车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为主线,坚持先进性、针对性、应用型和综合化的原则,构建与汽车产业链结合紧密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汽车产业链结合紧密的课程体系,建成一大批国家一流课、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等课程资源,教学质量高。核心课程保留了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检测技术及控制工程、材料工程基础、传输原理、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形工艺等专业强支撑理论知识,增加了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三维逆向设计、3D打印技术、激光熔覆增材技术等智能制造技术理论,开设全体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待遇。

 本专业省级一流课程

课程名称

类型

级别

材料成形工艺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材料成型原理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汽车与材料

线上一流课程

省级

大学化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省级

激光焊接及接头组织性能虚拟仿真实验

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省级

五、培养特色

突出汽车特色,依据汽车产业需求涵盖液态成型、焊接、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3个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发挥自身长处在限定期内自由选择专业方向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增设汽车制造中成形加工工艺与技术内容,工艺实例尽可能采用汽车生产的案例,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设置多项奖学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保证了毕业生具有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满足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的人才得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模具数字化设计、激光熔覆再制造技术、机器人智能焊接技术

本专业深入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思路,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着力打造“汽车特色”系列学科竞赛,支持在校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大学生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本专业部分学科竞赛

六、就业领域

毕业后可在汽车、钢铁、船舶、能源、交通、仪器仪表、航空航天、电子电器、机械等领域的国民经济各工业部门、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资企业等单位,从事机械、材料加工、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质量检测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产品研究、设计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