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专业介绍 >> 正文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简介

2025-04-29  点击量:


一、专业概况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1年,2017年入选“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2021年获得湖北省一流专业。现已有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及20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以汽车行业为背景,以湖北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秉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紧跟我国高效、智能连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采取“学校+企业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焊接工程、电子技术、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电力电器等领域从事焊接工程相关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与生产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00%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有楚天学者、彩虹学者和湖北省产业教授6人,申报2021年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1人,2个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创新团队。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字化、智能化与焊接结构、工艺、装备设计相结合,将科研成果与技能竞赛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焊接创新大赛、冶金科技竞赛、金相技能大赛、热处理大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得多项荣誉。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就业遍布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普遍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适应焊接智能制造工程行业发展需要,掌握焊接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及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焊接材料、结构与工艺设计、焊接设备及自动化、焊接质量检测与评定等领域及其相关产业链上,从事科学研究、工艺设计、技术开发与管理、生产运行与质量控制、销售与经营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毕业要求

围绕培养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建立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毕业生的培养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和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学生的人文社科、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等素质修养,注重课内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焊接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焊接工程结构分析、工艺设:计与评定、焊接材料、焊接装备及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生产与管理等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焊接技术与工程的相关科学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焊接系统、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工艺实验、焊接结构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焊接技术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焊接技术与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焊接技术与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核心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图学、物理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学与热处理、弧焊电源、焊接结构学、焊接检验、焊接方法与设备等。

五、培养特色

(1)多学科融合培养:本专业人才培养突出汽车行业特色,充分考虑利用本地区汽车生产的工程背景,融合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学生不仅要深入学习材料的性能与焊接工艺,还要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原理、电气控制与自动化技术等知识这种多学科融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焊接技术在复杂工程领域中的应用需求。

(2)实践教学突出: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独立设置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形式。在课程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各种焊接设备,深入理解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质量的影响;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具体的焊接结构或工艺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和分析计算,锻炼其工程设计能力;实习环节安排学生到各类工程单位进行实地实习,了解行业实际生产流程和技术需求,积累工程经验;毕业设计(论文)则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开展研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焊接技术与工程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产学研深度合作: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实际生产中的焊接技术问题和项目需求,学校教师和学生则运用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创新成果。

六、就业领域

随着制造业升级和新兴领域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焊接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工艺之一,就业前景和方向正在不断拓宽。焊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汽车、船舶、能源、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机械、核电等领域的国民经济各工业部门、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从事焊接工程结构分析、工艺设计与评定、焊接材料、机器人及自动化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生产与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等工作就业率高、技术门槛强、行业需求稳。







关闭